格力高管“玩命营销”, 用真诚打败套路
- 2025-08-04 06:35:09
- 485
7月的吐鲁番,热浪翻涌。地表温度逼近80℃,空气如炽铁般灼人。但在这片被誉为“中国最热地方”的火焰山,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却选择走进一间由单层玻璃和简易板材搭建的房屋,在无任何辅助制冷设备的情况下,仅靠一台格力空调支撑自己度过整整48小时的高温直播挑战。
不是测评视频,不是短暂演示,更不是剪辑包装的宣传片。这是一场营销背后的信任之战。一场让整个行业重新审视“传播”与“说服”本质的硬核实验。
而这场实验的最大意义是:它不靠任何套路,只靠真诚。它不需要华丽话术,只靠真实身体力行。
这不是营销新花样,而是营销旧本质的归来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营销”几乎成了“包装”和“修辞”的同义词。产品还没说完,滤镜就已经套满;数据还没展示,BGM已经响起;性能还未验证,脚本早已设定好结局。
这一套,我们太熟悉了。这正是一些互联网品牌常年擅长在微博、B站和科技圈制造“精致测评”的叙事模式:统一口径的温度数据、简洁明快的剪辑风格、理工男话术的理性表达,加上一些定制化话题词和KOL转发,“技术+故事”一气呵成。
但问题是,这种模式已经严重同质化。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标准评测”,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工业话术”。它们也许看起来很“专业”,但却越来越难以“打动”。
而格力朱磊这一次做的,正好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请KOL,他自己就是“关键意见执行者”;他不讲产品参数,他让产品对抗生理极限;他不剪视频,不设剧本,他全程直播,让时间和高温成为唯一的剧透。
这是营销的“返祖式革命”——回到真实,回到人,回到一个品牌愿不愿意把“命”交给自家产品的底层信念。
真诚比话术更有穿透力,尤其在今天
在这个对“真实性”高度敏感的传播时代,任何“表演式评测”都难以长久维系用户信任。
其他空调品牌火速上线的火焰山“温度测评话题”,确实操作迅速,团队反应敏捷,话题设计也很聪明:主打“极限挑战”、“智能控制”、“数据佐证”,让空调技术在火焰山的酷热中体面亮相。
但观众并不傻:你请的是谁?测了多久?是否有风险承担?这些都直接影响传播的可信度。更何况,在朱磊这种48小时直播+高管本人入镜+生存级挑战的对比下,任何形式主义都显得过于安全、过于“策划感”。
不是说其他品牌做得不好,而是他们还停留在“拍一条好广告”的思路里。而格力已经跨入了“活出一个好品牌”的境界。
前者靠“呈现”,后者靠“承担”;前者是“表达”,后者是“验证”。
不在办公室“说品牌”,而是在火焰山“做品牌”
朱磊此举,不只是让格力的空调在极端高温下被验证,更关键的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品牌高管,用身体力行将品牌的精神内核“人格化”呈现出来,比任何语言都更切近地说明:没有道路通往真诚,真诚就是道路本身。
这是一种比讲任何故事都更有说服力的传播方式:它突破了用户对品牌广告的“天然免疫层”。它削弱了“人设营销”的表演感,强化了真实体验的沉浸感。它不是在传递品牌语言,而是在用行动构建品牌信任关系。
而这恰恰是许多营销体系日渐缺失的东西:你说得再动听,不如让人看到你真的信它、用它、愿意为它承担风险。
行业卷向“真诚稀缺带来的差异化优势”
格力此举,不是一次孤立的挑战,而是整个行业营销思维的“拐点信号”。在内容泛滥、受众疲劳的当下,品牌比的不是谁内容更精美,而是谁更敢于以真实直面用户。
朱磊的直播不是在“秀自己”,而是在秀整个格力组织体系背后的技术底气、产品自信和品牌勇气。
而这种勇气,是互联网品牌,代工品牌在“控制成本+高效传播”逻辑下难以复制的。真诚,需要底气;硬核,需要沉淀。而这两者,恰恰是“过度优化传播手段”的品牌最容易失去的。
下一代营销,属于那些敢“当真”的品牌。
火焰山下,朱磊用48小时告诉我们一件事:品牌的信任,不是建立在拍得多好,而是扛得住多少。
在一个充满“设计感”的营销世界里,格力用一场几乎“毫无设计感”的硬碰硬挑战赢得了用户的敬意。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真诚的胜利;不是传播技巧的成功,而是品牌信仰的兑现。
如果说,精美测评是品牌营销的“舞台剧”,那么格力这次,是一次“现场直播的人生实验”。观众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而消费者,也更愿意为后者买单。
营销的尽头,不是更花哨,而是更当真。火焰山下,格力赢了。这一仗,赢在真诚,赢在担当。
- 上一篇:位浪姐自己组团出道
- 下一篇:中美两天经贸磋商细节